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册中,又录入两位科研巨擘的名字:王选和黄昆。2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上,江泽民主席亲自为2001年度该奖项获得者王选和黄昆两院士颁奖。奖金各500万元人民币。
两位特立独行而又不愿外露和张扬的科研巨擘,连日来,被无数的鲜花、掌声与聚光灯所包围。透过这些人们自觉赠与他们、象征其杰出科研成果与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荣誉,让我们看看他们成功的背后。
王选:照排技术领跑人
当代毕升
对于两院院士王选来说,科技界和新闻界通常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其在我国印刷业上做出的非凡成就:“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因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一场我国印刷业的技术革命,又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20世纪80年代初,王选成功闯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道路,使得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逆风起飞
纵观王选院士的科研之路,其起点可用“逆风起飞来概括。王选在其《艰难的起步》回忆录中写道:“文化大革命”初期,有大字报批评我“喜欢一鸣惊人”。现在看来,“喜欢一鸣惊人”、“喜欢标新立异”、“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第一流的”这种雄心壮志都不坏,关键在于还要有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和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冷峻独特力排众议的科研精神,王选不仅选择了当时计算机界并不看好的照排,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要“跳过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终于,在世界上,他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人。事实上,具有科研敏锐洞察力的王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瞄上了国际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当时,中国科技情报所藏有的最新国外杂志,王选经常是第一位借阅者。
独特品格
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生活中,王选都是一位极为严谨和细腻的人。当时从中关村乘坐公汽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时,车费要用0.25元,因为条件艰窘,他有意少坐一站,为的是省下5分钱复印资料。复印资料时,要盘算一下,字数不多的页码,干脆动手抄下来。王选的细密有时更让采访记者感慨不已:采访他,要求要有一个提纲,要问什么,他认可后,一条一条准备。一次,某记者的采访稿请他过目,他细致修改后,打出一份清样传给记者。不久后,他又让秘书打电话给记者,说有两个错字和一个标点要改。
成名后,王选的本色仍是学者、科学家,没有企业家或“大款”气派。担任方正集团最高领导时,办公室拒绝豪华装修。就连自己的家也只有67平方米。
甘做人梯
王选院士颇有创意的人才见解和甘做人梯精神,同样受到人们的推崇。他认为,科技事业只有一代一代接替,才能发展延续,保持活力。他在花甲之年真情道白说:在计算机这种新兴领域,60岁很难跟得上技术的迅猛发展,我退下,对年轻人发展有好处。并且,王选针对常见的名退实不退、余热光辉盖住在位者光环的现象,庄重声明:退下来后决不做太上皇。
黄昆:写就固体物理学“圣经”
享誉世界
与王选相比较,黄昆院士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显得较为“陌生”。但是,对于他所从事的科研领域,以及在学界的地位和声望,从有关评价中可知,同样不同凡响。比如,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系主任,把他的书当作“圣经”看待;他被称为中外大师的得意弟子;不列斯托大学把他的照片贴在荣誉廊上。
“青年时代做出了卓越的科学贡献,中年时期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晚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为祖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朱邦芬,这位曾经和黄昆一起提出“黄·朱模型”的教授为黄昆的一生做出了概括。
丰富学养
早在20世纪40年代,黄昆院士就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射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漫射”。
1950年,他同夫人艾夫·里斯(李爱扶)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该理论与苏联佩卡尔发表的有关辐射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k佩卡尔理论”或“黄k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k k极化激元,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
黄昆还著有《固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半导体物理学》,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980年以来,黄昆与人合作发表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等论文,解决了20多年来国际上在此理论发展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传世“圣经”
让人十分推崇的是,黄昆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合著的《晶体动力学理论》专著。该书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著作,是该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书。40多年来,这本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崇备至,奉若“圣经”一般。而黄昆于1951年完成这部经典之作时,才刚满32岁,可谓大器早成。写书期间,玻恩在看了黄昆写的部分手稿后,在给爱因斯坦写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玻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黄昆不断地把自己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也写进书里去了。
据悉,他的各种学术著作被国际科研机构大量引用已达五六千次。
桃李遍地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对新中国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黄昆等人登上北大讲台,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普通物理课。从固体物理到半导体物理,黄昆和其他教师一起奠定了北大物理系乃至全国物理教学的传统,桃李满天下,“弟子”中更是涌现出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院士。北京大学52级的秦国刚在去年当选为院士,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前的时光,他说:“我原以为是位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没想到他那么年轻,才30多岁。听他的课,好像是一种享受,除了科学以外,能体会到一种美感。他分析特别透彻,能够让人比较快地掌握关键之处。现在回想起来,黄先生也不是天生就会讲课,为讲一节课经常要备课好长时间。”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0多年中,他与年轻的同事开创并发展了我国在这一材料学和固体物理学中的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淡泊名利
与等身的科研专著以及卓越的教育工作相比较,生活中的黄老,对名利与物质追求极其低调与散淡。比如,不太习惯接受采访;办公室内陈设简单,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办公桌上除去老花镜以及一个已经掉了瓷的白搪瓷水杯外,满满地堆的都是学术著作。
黄昆较真,敢说真话,在圈内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有一次,北大物理系一位教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都觉得不错表示同意,而黄昆却“固执己见”:“就他那水,给他一个副教授就不错了。”
目前,虽然已经83岁的高龄了,又身患疾病,但黄老每天上午都要到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半天,和年轻人交流探讨,或者翻阅资料,处理文件,从不间断。2001年,一生和微观世界打交道的他,还牵头和其他5位院士一起大声疾呼:国家应当组织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参与占领世界纳米科技的制高点。 (庞永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