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下半年起,山东省青岛市贵州路小学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
“心理健康课,我们喜欢你”
学生们在学习小结中,众口一词地用这句话表达对心理健康课的喜爱。
每双周五的下午,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就蜂拥进入教室,等候上心理健康课,各实验班进行着不同的主题活动。
有的班在实施“优点轰炸”:大家集中火力列举一位同学的优点,被“轰炸”的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忸怩不安,课后禁不住地喊:“被‘轰炸’的滋味真好!”;
有的班则在为“受到委曲怎么办”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有的班则在冷静地分析“怎样排除心中的烦恼”;
也有的班正在上演小品剧“社交恐惧大会诊”,人人做大夫开处方……
这些别开生面的心理课,以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在课上,孩子们心中压抑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种种迷惘得到了指点;在学习维护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人的心理的奥秘略窥端倪,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辟了一条坦途。
“爱心热线”和“悄悄话信箱”
成年人有种种难以启齿的苦恼,孩子们又何尝没有无处诉说的郁闷和忧伤?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并不总是阳光灿烂。他们想诉说,却无人爱听,也不被理解;他们会宣泄,却被视为胡闹,甚至是故意捣乱。积郁日重,许多孩子心中不得安宁,不仅影响学习,也导致各种违规行为,个别人因而致病,后果堪忧。
怎么办?老师们认为惟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疏”即疏通,给孩子们开辟一条渲泄的路径;“导”即引导,引导孩子们勇敢地面对问题,科学地认识问题,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我调节。
不久,学校开设了“爱心热线”,各班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在一次次通话中,在一张张宽窄不一的纸条上,孩子们尽情地诉说着被老师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不满、被同学“欺侮”而产生的愤恨、被误解而感到的委屈、因考试成绩不良而引发的厌学情绪、因双亲不和或离异而感到的痛苦与孤独,等等。无论那种情绪,老师们都怀着同情和爱心,耐心地倾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释,指点迷津。通过这两条秘径,孩子们一一抹掉了蒙在心灵上的灰尘。
由于个体所处环境不同,成长历程千差万别,有些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心理障碍。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请专家指导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活动。老师们边学习边操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许多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小学生的活动天地不像成年人那样广阔,他们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两种环境中生活,家长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多一些。有些专家也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多与家长教育失当有关。因此,必须走出校园,走进家庭,使孩子在自然、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贵州路小学的老师们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聆听专家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另一方面,又举行多种形式的家长会、亲子恳谈会,努力在亲子间“填沟、筑路、搭桥”,使家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阵地。在亲子恳谈会上,父母与子女面对面地沟通,无拘无束地彼此谈看法、提要求、说期待。当有的家长看到自己认为“永无出息”、“无培养前途”的孩子,竟然能展现出某些特长、博得众多家长的赞赏时,深感惊讶和骄傲,有的母亲竟拥住孩子,高兴得泣不成声。在这样的展演会上,常常是笑声歌声满堂,天伦亲情洋溢。
辛勤的耕耘终于获得了回报。大多数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变了,变得不再一味地看重分数,不再只是批评指责。讲“心理健康”,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口头禅。
两年的实验期结束之时,面对获得的成果,贵州路小学的老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目前,全校正在普及这项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