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倒履相迎”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亲,文史、辞赋、音乐、天文无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将,人称“人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座”。但他从不摆架子,从不傲慢,很善于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当王粲看到蔡先生是这么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由此便有了“倒履相迎”之说,借以比喻对朋友的热情与诚意。
以热情有礼、周到妥贴的态度做好迎客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与客人见面时,应着装得体,并向客人表示欢迎、问候,握手致意。日常,我们只知道衣装不整待客实乃无礼之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逊、热情与诚意才是礼仪的内核,没有了这些,即便衣装款款,也不过是个 “暴发户”而已,不足一提。
握手礼仪
1953年1月,杜勒斯出任美国国务卿,一直推行反共政策。作为美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他在制定与会方针时,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接触,包括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
在会议期间,虽然难免有尖锐的交锋,但会里会外的礼节还是讲究的。杜勒斯会议开始刚一个星期便打道回府,由副国务卿史密斯留下应付门面。7月18日会议休息期间,大家来到休息厅闲谈。这时,史密斯主动来到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浦寿昌跟前交谈。周恩来看到后,走过来跟他打招呼,并向他伸过手去。史密斯大概是碍于杜勒斯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的规矩,没好作表示。这当然有失风度和外交礼仪。对此,史密斯感到非常难堪。于是在周恩来过去跟法国外长交谈时,史密斯很不好意思地凑上来,插话道:“每次我走近周恩来先生,记者就会说我和周恩来先生握手了。”周恩来答道:“我已经伸出手来了。”史密斯赶紧辩解:“我刚才一手拿香烟,一手拿杯子,下回我会伸得比您快。”周恩来淡淡一笑,没予理会。第二天,日内瓦会议结束。各国代表团来到休息室相互道别。史密斯也来了。当周恩来走进休息室的时候,史密斯赶紧上来搭话,并伸出右手握住周恩来的左臂。这样,即没有破了杜勒斯不准跟中国人握手的规矩,又弥补了昨天的失礼。
握手的风俗,据说起源于十字军东征时代。那时候,敌我的分别只有宗教信仰一项,所以敌我很难分辨。两人见面握手,是表示手中没有武器,不存敌意,那当然就是朋友了。这项风俗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今天全世界通行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