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板杭城写“传奇”
没想到,王先生真的在杭州办了一家企业,还成了浙江大学的一位“MBA”。而一年前,这位在上海的王先生普委托记者打探杭州的投资环境。(见本报1999年11月9日头版《探一探“天堂”的门槛》)
他在杭州办的企业叫“鲲鹏电子有限公司”,与他合伙创业的还有大程和小罗。他们三人都是当年杭大物理系的高材生。
公司于2000年3月注册,4月挂牌,5月试生产,6月份,产品就交到了韩国客户的手中。7月、8月,来自德、美、法国的订单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办企业怎么会像变戏法一样容易?难道王先生他们办企业真的有什么魔方吗?
从大学教师到工人
当年大学毕业后,王先生被分到浙南某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当了三年大学老师后,他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又是三年的寒窗苦读,“王先生”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阴差阳错的是,读完研究生之后,王先生非但没能换一个更好的单位,还被“发配”回家乡的一个工厂。厂长说:“我们这儿大学生不少,你恐怕要去车间了。”王先生说:“没问题。”厂长又问:“到车间,你有什么要求?”“我希望每一个工序都去熟悉一下。”王先生这么回答。
就这样,还在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一个研究生就这样到了生产的第一线,成了地地道道的工人。
“到了车间,我才发现自己的选择真的没错。你看,车间的活儿,工人们往往不懂得琢磨,而科室里的大学生又不屑去一线,这就给了我很好的机会。”
三个月后王先生就当上了主任助理。再后来,还当上了车间副主任。
“有一次,我去理发,理发师说水泵厂有几个年轻人很厉害,一来就到车间干活,干了三年活就去办厂。当时,我心里就想:我也会自己当老板的。”王先生用这一段理发店里的见闻感想来总结他工人生涯的收获。
从工人到老板
当了两年的工人之后,王先生和几位朋友自己当起了“老板”,由于有了两年多的“一线”经验,王先生直接抓生产,成了分管生产的“老总”。
又是两年之后,王先生他们的小企业扩张到了上海,成了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的企业。
企业扩大了,经济效益也明显好转了。原先一起创业的一些朋友开始考虑买房、买车了,而王先生却依旧做着企业发展之梦。于是,朋友们商量着卖企业——想买房、买车的可以早日圆梦;想搞企业的也可拿了钱再“另起炉灶”。这便有了前年冬天,王先生在“卖”了原先的企业后委托记者了解在杭投资办厂情况的一幕。
杭州另起炉灶
去年3月27日,王先生和他的新伙伴大陈、小罗在杭州高新区注入200万元资金,成立了一间小小的电子公司——鲲鹏电子有限公司。
在西斗门路租用1400平方米的厂房,再在报纸上登个招工启事,然后,买好设备、培训好工人正式开工。而这一切都在两个月之内搞定。
虽然是新开办的小厂,但由于三个小老板都是当年杭大物理系的高材生,也都有过几年企业拼博的经验,而且配合默契——一个埋头搞产品开发,一个管国际市场联络,一个负责企业内部的管理。处于西斗门路的这间小厂很快就变得有声有色。
他们生产的第一批频率控制元器件,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就交到了韩国客户的手中,当时产品价格是0.20元/片。一个月之后,他们就开发出更高档次的产品,价格升至2.00元/片。七八月份时,由于国际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看涨,一时间造成市场上原料紧缺,但“鲲鹏”的人们很快就找了一种“替代”的原材料。8月,“王先生”他们又研制出了“第三代产品”,售价高达20元/片。
王先生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以来,由于对全球通讯产业的期望过高,整个行业市场开始下跌,许多同行企业纷纷“放假”。而“鲲鹏”却依靠着自己开发的高档产品依然忙碌着,“目前全省也许只有我们能够生产出适应卫星类和国防类的频率控制元器件。”王先生说。
也正因此,欧洲的一家知名企业找上门来,要求投资合办企业。但“鲲鹏”却不“领情”,而是提出“合作方案”而非“合资方案”;并劝说对方:“还是合作好,合资的话,我们亏了怎么办?”可“老外”却说:“鲲鹏绝对不会亏。”
“老外”是精明的,他们看上的是“鲲鹏”的人才和技术。所以,他们认定“鲲鹏”不会亏钱。而“鲲鹏”人却很清楚自己的差距,他们说,今年要进口德国和日本的检测设备,因为德国检测设备是该产品进入国际高档产品的检测标准。
“老板”再当“学生”
研究生毕业的“老板”王先生,在研究生毕业的10年之后又考进了浙大的“MBA”。现在,他每个星期有三个晚上和整天在浙大认认真真地当“老童生”。
“班里有同学说,读MBA就是想毕业后换个好工作。我不需要别人给我加薪,但我会把‘MBA’的所学所用用在公司的管理中。”王先生说。
虽然才读了半年的“MBA”,但王先生的毕业论文已有了选题。这个选题来自于几年来企业运作的感悟。主题是“企业内部管理虚拟市场”。按照他的这个理念来操作,在企业内部通过交易的方式,让工人们实现“人人当老板”的梦想。
王先生说他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圆上“老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