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的故事
  时间:2007年11月13日 浏览数: 打印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

  韩信守信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

  司马光卖马

  有一天,司马光吩咐管家把自己曾经骑过的一头高头大马牵到集市上去卖掉。司马光对管家说:“大闹,你来一下,帮我把我的坐骑卖掉吧,我现在也用不着了”。管家来到集市上面吆喝着:“卖马了,卖马了,看看这匹马多好啊,一口价,50两”!买家说:“你这马卖得怎么这么贵啊?”管家说:“老爷爷,你不知道,这可是我们家司马相公的坐骑,只因现在他要编书,用不着它了,不然我50两可不卖啊!”买家说:“有幸能买到司马相公的坐骑,真是我三生有幸啊,明天我带银子来牵马!”管家回复后,兴奋的说:“马,卖掉了,老爷!”司马光说:“这马跟了我六年了,可有一个毛病,我怎么忘了交待了,我真糊涂啊。”管家说:“老爷我知道这马有病,可它肥肥壮壮的,谁会看得出有病?”司马光说:“不行,你明天和别人说清楚,不能让他吃了亏!”第二天,管家如实的说了:“老爷爷,对不起,昨天我没有告诉你这马有病,我家老爷说不能让你吃亏!30两就够了!”从此知道此事的人都说司马光为人诚实。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而遵守诺言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诚信是为人之本”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先生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历史上关于诚信故事也很多:苏武牧羊、一千棵樱桃树……在我身边也有一个诚信故事,这件事让我更明白诚信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在我家居住的小区里,我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伙伴,叫栾舒慧,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她高兴地对我说:“沈泱,你知不知道绍兴图书馆正在举办风光泥塑展,可好看了!星期六我们一起去看吧!”我很乐意地说:“好啊,我很想去长长见识呢!”于是我们约定星期六下午两点在图书馆门口见面,不见不散。  

  星期六下午两点,我准时到达图书馆,可是过了十分钟,栾舒慧没有来,我有点焦急,心里开始埋怨起她来:“自己约了我来看展览,却怎么不守时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情绪由原来的兴高采烈转为忿忿不平,我在图书馆门口转起了圈,又等了十分钟,栾舒慧还是没有出现,我很失望地想:“这个舒慧,真是太不守信用了,不过,她平时可不是这样的!或许她家里有事……”这时候天突然阴沉了下来,我抬头看看天边,不好!乌云密布,眼看天就要下雷阵雨了,我一跺脚往图书馆大厅内跑去……  

  天果真下起了大雨,我又开始为没带伞发愁了。正在这时,我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个清脆的叫声:“沈泱!沈泱!”我回头看去,竟是舒慧!她撑着一把红雨伞,在密密的雨帘中急冲冲地向我走来。一见到她,不知为什么我的气都跑光了,不等我开口,舒慧收了伞甩一下头发上的水珠,扑闪着两只大眼睛气喘吁吁地说:“对不起……沈泱……我……来迟了……我外婆家里临时有急事,妈妈让我一起去,两点钟的时候我往你们家里打电话,可是你妈说你已经走了,我只好来跟你说清楚。”哦!原来是这样,我问道:“你外婆家的事很急吗?”“是的,妈妈在图书馆外面等我呢!”我朝外看去,舒慧的妈妈正在雨中焦急地等着女儿呢。“喏,这把雨伞你拿着吧!我走了。”舒慧说着,回头朝大厅外跑去,我一楞,心头涌上一股暖流,远远地我还听见舒慧在说:“沈泱,祝你看到一个好展览!”她的身影渐渐远去。  

  我一个人走进了风光泥塑展览室,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这一天,我虽然是一个人欣赏展览,但我的心情却特别好。  

  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增进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诚信,我们应当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内诚于心 外信于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对于我们来说,诚信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宗总在职代会报告中说:一个人的诚信比专业能力更重要。诚然,专业能力是很重要,但是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将勤补拙。而诚信不足,必将无立足之地,再出色也于事无补。

  所谓“内诚于心”是指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外信于人”是指在与他人或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所以“诚实”和“守信”是相互统一的,守信是以诚实为基础的,离开了诚实就无所谓守信。“狼来了”的故事人人皆知,那个放羊的小孩最终为他自己的不诚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在别人眼里他已经没有诚信可言。

  常常会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国王为了挑选一位诚实的男孩做他的继承者,便把煮熟的种子发给每一个小男孩,并特意指出谁种出来的花最美,谁就能继承王位。半年后,几乎每一个人都捧来了一盆五彩夺目的鲜花,只有一个男孩子,低垂着头,捧着只装有泥土的花盆。于是,这个诚实的男孩就理所当然成了国王。

  故事很简单,却告诉了世人一个深刻的道理:拥有诚信,终将拥有机遇和成功。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良好的诚信形象。娃哈哈作为中国饮料龙头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的品牌,所以很放心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责任 。

  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宗总在报告中指出:“一个企业的员工如果缺少诚信,就会影响企业的形象,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诚信说到底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了,我们不仅要“诚于心”,还要“诚于公司”。对企业的诚信,表现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做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员工自身的诚信以及对客户的诚信,才能铸就企业对客户的诚信。想想我们的同事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准时完成客户交给的一个个订单,这些都是诚信的最真实和生动的体现。

  诚信意识需要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是一种思维,而是一种自觉的理念。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遵守对别人的承诺开始,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开满诚信之花的家园。

  烽火戏诸侯

  不诚实守信的人就像一面打碎的镜子,难以安身立命。我国古代也有不讲诚实守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如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建都丰镐,离戎人很近。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褒姒不爱笑,唯独看到烽火燃起,诸侯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会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经常无敌燃起烽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再燃烽火,可诸侯的军队都不来了。周幽王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将以“信”为标志的“烽火”当儿戏,最终“失信”于各路诸侯,被杀于骊山之下,落得个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无数的事实反复证明了一条真理:守信是守信者的通行证,失信是失信者的墓志铭。

  林肯:我不能丢掉良心道德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正义的未来总统

  林肯早年当过水手。1831年6月的一天,他和几位水手来到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他们看到,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像在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奴隶,有时还走上前摸摸奴隶的胳膊,拍拍奴隶的大腿,看奴隶是不是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年轻的林肯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我有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1860年,林肯五十一岁时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获胜,当上了美国总统。他真的废除了奴隶制,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同时他也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

  季札挂剑

  周代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地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审,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中庸》说:“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斤难买的宝刀,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并且说道:我的心中有过对徐君的许诺,怎么能够因为朋友的离去,而背弃曾有的诚信呢?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诚信宜“厚”(2)

  台湾声宝董事长陈茂榜,他的创业成功,凭的不是充足的金钱,而是靠两个字———“诚”与“信”。

  在他24岁时,他以100元开了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以50元为一单位,分别分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货来卖。

  由于陈茂榜做人诚实,做生意时特别讲究信誉,因此,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所以50元的保证金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陈茂榜向他们所提的货高达500元,即保证金的十倍,由此可见,“诚”与“信”有时比之金钱更有价值。

  做生意第一要诀就是诚实,只有真诚待人,才能做成大生意。弄虚作假,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终究是要弄巧成拙、惨遭失败的。在当今,作为一个企业家,更应以诚信为本,那种开空头支票、许愿轻诺,最终只能失去信任。

  一代名臣刘伯温就曾犯过一次不知而妄言的错误。一年,天大旱。太祖朱元璋找曾经为他卜过卦的刘伯温询问该怎么办,刘伯温对此事并无把握,但还是匆忙奏上一本:“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总共有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尸骨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太祖看完奏表,马上着手革除这些弊端。但过了数日,旱情依旧,天公依旧没有下雨。太祖就非常生气,认为刘伯温欺骗了他,甚至对他占卜观象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尽管以前曾屡有灵验。

  刘伯温一时逞强,在朱元璋那里为自己的形象抹了一把黑。由此可见,以诚取信靠的是长期言而有信的好名声,而毁坏它只是轻而一举的事,人们能够不警惕吗?

  信誉是获利之源

  古时候,有信誉作为战争武器取得胜利的方法。著名军事家刘伯温曾说:战争是诈术之一,但作为战争的统帅却不能以诈术来统领军队。所以孟子说:“在军事战争中采用诈术不可损害自己的信誉。”刘伯温对商人的不讲信誉更为厌恶,他借《郁离子》之口说:“有人说商人是重财而轻信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才知道真有这样的人。”孟子也说:对于商人重利轻信的固有习性和做法不能不谨慎小心。

  战国时期,商鞅实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他先做了件立信的事。一天,他指着南门的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说,谁能把它搬到北门,赏给十金。很多人不信,认为这根木头连小孩儿都扛得动,哪用得了十金?商鞅又说:有能扛去者,赏五十金。这时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给此人五十金。这时老百姓才相信了,说:“商鞅是一个守信用的人。”这时他再推行变法,秦人皆信,变法很快推开了。由此可见,“言必信,行必果”是立信的关键。

  纵观现代商业市场,信誉之战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取信于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凡是应承的,都要做到”。这是作为当代商人所必须做到的。

  1968年,日本商人藤田田曾接受了美国油料公司订制餐具300万个刀与叉的合同。交货日期为9月1日,在芝加哥交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8月1日从横滨出货。

  藤田田组织了几家工厂生产这批刀叉,由于他们一再误工,预计到8月27日只能空运交货。

  藤田田就租用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07货运机空运,交了三万美元(合日元1000万元)空运费,货物及时运到。虽然损失极大,但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维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保证了信誉。

  像藤田田这样的著名企业家,将信誉看成是企业的惟一生命,似乎理所当然,然而,像未万春这样的个体户为了维护信誉而自甘损失,这样的举动更是令人感到钦佩了。

  1987年6月19日,四川绵阳市个体户未万春,当众把一批价值1020元的假劣香烟、奶粉销毁,对于他来说虽然损失了1020元,但他不出售伪劣商品,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消费心理。

  一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大量制造、倾销低次产品,把自己很响的牌子砸了,这无异于杀鸡取蛋,只有愚人才这样做。

  声誉是竞争的法宝

  对于企业来说,声誉和信用是生命之本。纵观现代企业中那些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公司,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的声誉和信用受到了怀疑或否定所导致。所以,许多知名企业家经营之道中将企业的声誉和信用放在首位,充分显示了他们在商业竞争中所具有的远见卓识。

  其实,声誉和信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争的法宝。早在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他所依仗的就是自己的声誉而已。当年诸葛亮说刘备的第一条优势就是“帝王之胄”。他说的“天下有变”,是指一旦曹操篡夺东汉刘氏政权,刘备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逆贼,匡复汉室,并且一定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曹操对诸葛亮这一招最为恐惧,所以当孙权请他做皇帝时,他说:“是几置吾于火炉。”一直到死,曹操都不敢做皇帝,可见声誉的重要。

  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由此悟出企业产品的牌子对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价值。他曾谈到“松下”名称的由来,是一次他看报纸,发现了英文“国际”一词“INTERNATIONAL”,意思是“国民的”,或者是“全国的”,于是他选定用“NATIONAL”作为自己公司的商标,一来表示公司的产品是国民所需要的,二来也表示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松下幸之助认为:日本的具体条件决定了日本企业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为了与不同国家的同行决一雌雄,在国际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维护本公司产品的声誉非常重要,为此必须不断提高“NATIONAL”的知名度。只要有松下电器在国际市场上露面,就是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威胁。

  关于企业的声誉,松下幸之助对此感慨甚多,他特别强调松下产品的质量,认为就是企业的声誉表现。他曾指出:生产厂家不能把自己的职责仅限于履行一纸订货合同,还应当把顾客对本产品的需求视作同样必须履行的无形合同,并且根据这种无形合同组织生产和销售,以保证随时随地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为顾客服务”,他说这是松下公司的经营哲学。他比喻把商品卖给顾客如同嫁出自己的女儿,对亲家当然要守信用。他说诸葛亮能对死去的刘备守信用,松下公司也可以对顾客开展售后服务。尽善尽美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信守“不做违心事”这条原则就不会出现积重难返、不可收拾的局面。松下幸之助经常提起1930年制造新型收音机的事例。那时,日本国民急需高质量收音机,松下公司销售K工厂制造的产品故障层出不穷,退货堆积如山。在K工厂无力解决技术问题而退出合作的困难情况下,既无专业知识,又无技术力量的松下公司,信守对顾客许下的诺言,由松下幸之助亲自带领全体职员,不分昼夜攻关三个月,终于研制出适合当时顾客需要的产品,并且在NHK组织的一次比赛中夺魁,松下电器也由此在日本脱颖而出。

  工作诚信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的美国人,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曾经参与起草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为美国的独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身在一个世代打铁的工匠家庭,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很难靠打铁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十二岁的小富兰克林看到父母整天为了生计发愁,就想为家里做些什么。父亲这时除了打铁之外还作蜡烛。

  后来他的哥哥在城里办了一家报纸,富兰克林到他哥哥那里当学徒,在印刷所里学习排版。他哥哥对他非常刻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他,有时候还毒打他,这使富兰克林不堪忍受,不久就离开了那里,到别的印刷所找工作。但是他哥哥非常坏,告诉城里所有印刷厂的老板都不要了聘请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不得不到别的城市寻找工作。他流落到费城,有一叫凯谋的人让富兰克林帮他管理他开的印刷铺子,许诺可以给他很高的薪金。富兰克林暂时找不到别的工作,就答应了。当时富兰克林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人,而凯谋雇佣的其他工人都是对印刷、排版、装订不怎么了解的人。凯谋付给这些人的工资非常低。聪明的富兰克林看到这种情况,就猜到凯谋是想让他把这些廉价雇佣来的工人练成熟练工人,然后再把自己赶走。凯谋在当地的名声很坏,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阴险狡猾的小人。

  尽管富兰克林已经猜到凯谋的心思,可是他想,既然答应接受这份工作,就应该尽力做好,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不能因为老板不好,就影响自己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于是,他就每天教这些工人一些技术,甚至把自己发明出来的的制作字模的方法也传授给了这些人。

  凯谋最初对富兰克林还很客气,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廉价雇佣来的工人已经基本掌握了排版印刷技术,于是就开始无缘无故地找富兰克林的麻烦,无端地克扣他的工资。有一次,凯谋竟然指着富兰克林的鼻子骂他的蠢猪。富兰克林非常生气,并且说:“只有蠢猪一样的老板,没有蠢猪一样的工人,像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老板。”

  凯谋正想把富兰克林赶走,就挖苦会说:“上帝又没有挽留你这个天才在这里工作,你可以像乌贼一样溜走。”

  富兰克林早就不想干了,就当着工人们的面说:“凯谋,别绕弯子了,你请我来就是为了给你训练工人。现在他们都是熟练的工了,你就可以赶我走了,我早就猜出你的心思了。不过,你放心,我富兰克林做人向来讲求诚信,不会因为你的卑鄙就传播给他们错误的技术,将来你解雇他们的时候,他们凭借自己的手艺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

  说完,富兰克林收拾行李就离开了铺子。

  司各特诚实守信 光荣的死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为他很贫穷,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为人正直,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他的生活很困难,就帮他办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于经营,不久就倒闭破产了。这使原本就很贫穷的作家又背对背上了六万美元的债务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们商量,要凑足够的钱帮助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说:“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为了还清他的债务,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努力工作,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当时的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满了同情和遗憾。他把这些文章统统扔到火炉里,他的心里对自己说:“瓦尔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

  在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干的活,经常一天跑几个单位,变换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个债主看了司各特写的小说后,专程跑来对他说:“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讲信用,但是您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您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写作上,因此我决定免除您的债务,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钱就不用还了。”

  司各特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帮助,我不能做没有信用的人。”

  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睡得这样踏实和安稳。我的债主对我说,他觉得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可以免掉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尽管我的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但却使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我的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却死得光荣。”

  由于繁重的劳动,司各特曾经病倒过。在病中,他经常对自己说:“我欠别人的债还没还清呢,我一定要好起来,等我赚了钱,还了债,然后再光荣而安详的死。”

  这种信念使司各特很快从病中康复了过来。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劳动还清了债务。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苏格拉底的诚实守信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在日常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清白无暇。他给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十分丰富,其中除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之外,包括真心处事、诚以待人的美德。

  有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后,苏格拉底不幸被雅典奴隶主民主派政府逮捕入狱,并宣判了死刑。临刑前,守监狱的士兵问苏格拉底还有什么话要交待。苏格拉底想了想,说:“我还欠邻居家一只鸡,那是几年前借人家的。当时由于手头紧,没有及时付钱给他们,后来就一直拖了下来。请您转告我冢里的人,让他们务必代我偿还。”

  士兵没有想到苏格拉底临死前的遗言竟是如此一件小事。于是,又问他:“你还有别的大事没有?”

  苏格拉底说:“没有了,就这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我的为人。”

  听了苏格拉底的遗言,守监狱的士兵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件事作为一则反映苏格拉底真诚美德的佳话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