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言可兴邦,一言可误国。”
俗语又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
可见,言语对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它对我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又有着怎样的妙效呢?
一个班主任,面对班上几十名学生,工作方法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就是与学生谈话。
谈话有利于师生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但工作实践表明,有的谈话收效甚微,就像春日里不着边际的风,学生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的谈话则效果显著,就象一把金钥匙,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能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原因何在?
其实,谈话也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略陈管见。
一、做好充分准备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俗话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因此,谈话前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谈话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 把握时机,精选场合
学生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发火时,与其谈话,可能会导致师生双方心情不快,矛盾恶化;学习太繁忙、太紧张时,与之交谈,学生可能心不在焉,此时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选择一些人多嘈杂的场合或者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进行交流,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捕捉谈话时机,把握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一般情况下,当学生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学生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学生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学生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当学生骤遭不幸,悲痛万分,需要安慰时;均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过早,时机不成熟,“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另外,与学生谈话不一定只限于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长篇大论,课堂上、下课时、半路上、吃饭时、宿舍里等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时间和地点,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席关心都是谈话和交流。我们可以灵活处理,随时而教,随地而教,随事而教。
三、谈话不良方式
1.挖苦式谈话
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理解和帮助的愿望非常强烈。班主任若随意地对学生进行挖苦,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一旦又犯错,班主任可能就怒不可遏,发泄道:“你的‘智商’怎么这么高呢?简直‘无人能敌’!”、“你的口才太好了,我建议你去办一个‘聋哑人培训班’”等等,这些只能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有可能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恶化师生关系。
2.比较式谈话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教育有些学生时,我们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你看看某学生,学习成绩那么好,再看看你的成绩,总是拖班级后腿。”这种谈话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警醒学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获得好成绩。然而,这种比较式谈话如果运用得过多、过滥,很容易使效果走向反面,引起学生反感,情急之下,有的学生可能会反问班主任:“只是学习好,有什么用嘛!我除了学习不好,哪样不比他强?”这时,我们只好在无语、怒视中结束本次谈话,谈话效果不言而喻。
3.轻蔑式谈话
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总是希望班主任能够重视自己、关心自己。如果我们在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相处时,采取蔑视的态度,摆出不屑的表情,他们提问也爱理不理,或是冷冷地说:“这个问题我上课都讲过了,你还问?自己动脑筋!”、“这个问题这么简单,都不会做呀?唉!”、“好久检查发型?哼,思品课我讲的时候你在梦游哇!”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叹词,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句,但这都足以把学生的自尊和信心击得粉碎,进而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顿挫,从此便惧怕与班主任交流了。
4.命令式谈话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非学习任务比较繁多,学生因某些原因完不成任务应该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可是有时我们爱班心切,面对久久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很容易大发雷霆,而且往往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必须在某某时间内完成,如果完不成,就罚站一天(或罚抄作业多少遍)”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把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行为变作了沉重、苦恼的行政性命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制造了沉闷的班级气氛,给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 谈话应遵循的原则
找学生谈话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需要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个人认为应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一) 平等与尊重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
首先,与学生谈话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摆出一副师长的架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应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消除学生顾虑与拘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其次,我们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和蔼,表情友善,目光温和,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如果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树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在谈话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话语内容辅以必要的手势,以便于沟通情感,体现言语意图,但手势不宜过于频繁,幅度不宜过大,不宜手舞足蹈,不可翘脚架腿。随着情绪和气氛变化,我们还可以采用适当的语调,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另外,与学生谈心要多倾听学生的诉说,让他们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怒气、忧愁尽情地倾述出来,也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语,等他们尽情地倾诉完后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正面引导,侧面鼓励和帮助。
只有这样,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为之倾心,与之交心,我们的谈话才是有价值的。
(二)欣赏与鼓励的原则
人需要赏识,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学生做错了事,不是抓住错误不放,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长(处)计议,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好时,请不要吝啬赞美之辞;学生成功时,与其共享喜悦,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不太理智,会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挫折感,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班主任就要善于做“催化剂”,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推动他们去勇敢地乘风破浪。让我们记着这么一点:当学生处于失意、气馁、苦恼、不思进取的时候,就是我们班主任主动出击,为学生添加动力的时候!
(三)因人而异的原则
我们找学生谈话不可千人一面,因为学生在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情绪心态、表现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们谈话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事施法。性情豪爽的同学,谈话可以开门见山;但面对自尊心较强的同学,谈话就应旁敲侧击,含蓄一些,不要硬把一层“窗户纸”捅破,让学生没法接受。在这方面《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一个极好的范例:
一次, 子路问孔子:“听到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就可以上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上,不征求他们的意见,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呢?”过一会儿,冉有也来问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听到这件事应该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一直在孔子身旁的公西华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孔夫子。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我的回答是为坚定其信心,而子路粗鲁好胜,所以我故意给他泼冷水。”
孔子的这种做法,就是遵循了因人而异的原则。我想,这个原则对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同样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四)信息反馈的原则
与学生谈话后还要留心其平时的表现,经常联系家长了解情况,看看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如果学生行为出现反复时,我们也不要着急,因为任何事物的转变都有个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谈话,争取能在反复提醒中达到真正的谈话效果。
总之,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与学生谈话,除了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更多地去疏导、鼓励、赞扬学生外,还得饱含耐心,坚持不懈,以便最终更好地解决问题,融洽师生关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