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基本行为习惯培养的时效性研究与探索
孙晓晖 杨开清 刘勇  时间:2007年12月24日 浏览数: 打印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指出:“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证明,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从接受不良影响,到道德缺陷、私欲膨胀、交友偏离,进一步产生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最后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或隐或现总有蛛丝马迹。”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沾染上了不良习惯行为,轻者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的一生。

  哈佛大学企管硕士肖恩•科维说:“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我们当前对初中生的习惯培养与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所涉习惯的面十分宽泛,培养(包括良好习惯的优化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不够落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孙云晓老师为课题组组长)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基本内容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课题组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其中详列了108个好习惯及12个不良习惯。

  对比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的习惯研究(以美国肖恩•科维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为代表),我们发现有如下区别:

   中美关于青少年的习惯研究的对比

  内容

  国籍 目标 特点 所列条目 对习惯的表述

  中国 注重注重社会对个体的约束 培养听话、守纪、守法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条目繁多、贪多求全(108个);

  横向列举(3方面) 高度概括、大而宽泛 如“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美国 注重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完善个人行为;

  应对生活难题;

  以求在公众领域中良好的生存发展

   条目少、抓核心(7个);纵向分层次列举(分个人、公众领域、恢复与更新3个层次) 描述性、小而具体 如“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们的对策:我们首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对1026名初中生进行了习惯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很不理想,其中不良习惯有:做事不主动,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制力,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正直不讲诚信,不能接受批评和建议,经不起挫折,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让不宽容,缺乏合作精神,自理能力差,无节约意识,轻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我国初中生的特点,同时遵循“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由借鉴而创新,我们梳理出八大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从小而具体着眼以求实,避免贪多求全最后流于形式。

  习惯八 以书为伴、以人为镜,终生学习 终生发展

  习惯七 经常反思、不断调整

  习惯六 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团队

  习惯五 双赢意识,合作增效

  习惯四 有责任感,有自制力 个人

  习惯三 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习惯二 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习惯一 积极主动地做事

  问题二:培养行为缺乏系统性,时效性不强。

  有关习惯培养的问题,在中外教育史上都非常受到重视,当前国内研究也不少。其中有一观点为人们所公认,即习惯的养成存在某些关键期: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如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那么,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进入了初中,我们教育者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不能只埋怨小学教师没培养好吧,那我们如何矫正呢?怎样做时效性更强呢?这恰恰是当下初中习惯教育的一个薄弱点。

  我们的对策: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性,而且还依赖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研究中间过程的有关时效的内容并探索出规律是很有价值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种想法如果被验证21次以上,它已经变成了你的观念。如果是好的行为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不良行为的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坏的习惯。

  根据这一理论,针对初中学生做人做事的八大基本行为习惯,探讨良好习惯的优化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有关时效(“时效性”是指:某个良好习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在养成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长期练习,其中“重复”的次数是否有规律?“长期”是多长?是否存在周期?重复多少次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重复或练习中教师的培养行为如何实施能达最佳效果?某个不良习惯的矫正规律又存在着怎样的规律?)的内在规律,我们将过去关于习惯教育零碎的经验整理,提出“三一三模式”,即

   三

  一

  三

  前三天

  第一周

  前三周(三星期效应)

  第一阶段

  前三周(三星期效应)

  第一学月

  三学月

  第二轮强化阶段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我们都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也似乎天天都在讲,可就是收效不明显。”这主要是培养行为“不系统”所致。众所周知,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引导与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习惯的培养是自由松散而随意,恰好相反,它更需要“系统性”,需要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习惯的养成最有效的途径是强化,但绝非“天天讲、泛泛讲”,而是需要能触动学生内心的强化,这种强化是螺旋式上升的,直到习惯成为“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

  六年来我们对习惯培养的研究发现:习惯培养的“长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长,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前三周和前三月。其中前三周里,关键是前三天,其次第一周。从整个初中看,最关键的时间就是初一上学期,它可以奠定初中三年习惯养成的坚实基础,否则是事倍功半。之后7—10学月需要科学而密集的强化,使习惯的表现形式“心理和行为方式”具有稳定倾向,这便将大楼主体工程完成。在余下的初中(或高中)学习中,只需持续一定的强化就可以使习惯成为“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

  其中两条有效的措施:一是评价,二是鼓励强化。

  先说评价。巧用评价,事半功倍。评价须及时,教者的评价让学生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产生认识与评价,从而影响自身行为。教者评价越及时,作用越明显;教者评价的密集度与作用大小成正比。研究中发现:评价次数4—7次能达到强化的第一个高峰;强化的第一个周期为三星期;在初中阶段,4—6学月经过三个强化阶段,学生基本养成“主动、创造性做事”的习惯——有强烈的意识,并付诸行为,比如:

  为了促使每位同学专心看新闻,孩子们“自定规矩”:新闻后提问,答不上者表演一个节目。

  为了促使值日生的工作更优化,“自定规矩”:每周评选“优秀值日生”,给予操行分加分奖励。

  教室里,黑板旁挂上了干净的毛巾;讲桌上摆上了漂亮的花瓶——始终有美丽的鲜花……

  在进入初中九周里,每天都是我主持“思品课”,对当天情况小结评价。第十周因开会耽搁一周,回来时孩子们纷纷来报:“我们的班会小结有创新!”一问,他们的办法更细致、更有效:除了清洁、寝室纪律、作业等常规总结,还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分四个时段分责任小结,着重“自习课”情况。我连声称好,为他们加“主动分”和“创新分”。

  评价有奖有惩,怎样做效果更明显,这就引出关键的第二条规律:鼓励强化。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我们的班规里耳熟能详的话是:

  “主动加七分!”

  “创新加七分!”

  凡是有“主动地做、想办法做”的言行,都通过激励得到强化,这比教师盲目的“苦口婆心”有效得多。同时,对不能完成“规定动作”的言行辅以惩罚(如扣分、教师批评等),这是必要的。以鼓励强化为主,以惩罚为辅,巧用评价,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中学会了“主动、创新”,在学习上也不断给人以“惊喜”(因有专文《把创新的天地还给他们》,此不赘述),从而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三学月后,班务管理基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当我走进教室,全班学生已在班干部的组织下分好工,有的扫除、有的领书。我也由几个月前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清洁、四处招呼喊得声嘶力竭改为不时竖起大拇指,或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个强化模式也很适合一些比较难以育导(因影响的因素多,学校教育反而显得薄弱无力)的品格教育,比如倡导“自觉、诚实”,有一次三位学生体育课上严重违纪,征求同学们意见后,决定罚以“取消两次课外活动”。到下一次课外活动时,其中一位学生在没人提醒的情形下自觉留在教室,另两位却照常去参加活动了。当晚的思品课总结提到此事,评价结果是:前一位同学因诚实撤消处罚,并加“诚实分”;另两位继续被罚,并因不自觉、不诚实扣操行分。这件事后,“诚实”的情形有很大好转,包括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弥补失误等等。我跟学生讲: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好不算好,班主任不在场时的表现才是真表现,那是本性的自然流露——也是老师最看重的。我和学生订了一条“班规”:如果科任老师称赞表现好,全班加分;如果班主任未在自习课纪律好(安静)、学习效益高(无人找不到事做),全班加分。通过此类反复的评价强化,“自觉、诚实”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应该做”的深刻印象——品格教育的潜移默化就此“有功告成”。

  以上研究还很肤浅,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出初中生八大基本良好行为习惯系统培养的规律(目前已整理出哲理故事和典型事例集),尤其是进一步探讨良好习惯的优化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异同,验证并完善“三一三模式”。希望能对习惯培养的研究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