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心灵立交桥”     ——主题班会活动记实
付相贤 胡延战  时间:2007年12月28日 浏览数: 打印

  众所周知,班会活动是目前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裁体之一。如何通过班会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开发个体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学生优良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课题。这次题为“爸爸、妈妈,孩子有话对你说”的主题班会,为我们的班会活动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它通过学生——老师——父母之间的心灵对话,架起了一座学生、父母、和教师之间无形的心灵立交桥。

  我所在的初一(1)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3岁之间,正处于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他们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喜欢表现自我,渴望别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同时,他们的情绪又极易波动,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可能趾高气扬,骄傲自满;而一遇挫折就消沉苦闷,自暴自弃,有时还往往迁怒于别人甚至家长。这些情绪偶尔也会在日记的字里行间间接地流露出来,但不易捉摸。有时家长在联系卡上也反映出孩子情绪落差大,如有的阴晴不定,喜怒无常;有的对父母日渐疏远,根本无话可说,行同路人;有的甚至对长辈超越了礼貌的范畴。这些表象,有时真叫人头痛,同时也说明我们平时对孩子的了解太少,我们工作心理穿透的力度还不够。而我们惯常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只是单向的教导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它直接导致本已在这个年龄阶段客观存在的逆反心理加剧的后果,平添许多成长的烦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情感、心路历程、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教育人首先要了解人,而了解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谈心”(或“交心”),于是,我选择了书面交流的形式。建议或要求学生向自己认为最信赖的人(或同学、或家长或老师)投递“快件”,将自己内心 沉淀已久且又难于起齿的“死结”统统翻刨出来。内容要客观、真实。既要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又要自尊自信,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样,既避开了面对面的尴尬,又保持着面对面的近距离,创设出一种坦诚相见的易于沟通的氛围。

  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浓,他们大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汇报了自己取得的进步。如:有的同学写道“由于离家太远,我住了校,因以前娇生惯养、依赖性特强,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等完全陌生甚至束手无策。但经过老师的指导及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我逐渐学会了自理和自律。悟出了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有的写“刚进中学时,我为考了全班语文第一而自豪过,也为期中考了全年级第一而得意过,因此便飘飘然,自高自大起来。可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当我从宝座上跌下来并跌得很惨时,才感到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面对同学们的嘲笑,我消沉过,苦闷过,幸好你们和老师及时地帮助我对自己进行了自省自剖,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白了不进则退的道理,终于找回了自我......“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形式引起了家长们的热烈响应,他们也纷纷给孩子们写回信。信中这样写到“你对学习的态度我很赞赏,人就应该有自信心,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敢于向强者挑战。希望你充分发挥优势,不论成绩是否拔尖,你都将是一个成功者......”“乖女儿,你写给爸爸、妈妈的信收到了,阅后十分欣慰。你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得失,正视自己的不足和找准今后的奋斗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你能解剖自我,重塑自我,这说明你已经长大了。希望你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攀登......”家长们的这些理中融情,情中寓理的真挚话语感染了学生,启迪了学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我抓住这一育人良机,及时在班会活动中展开讨论,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消除和缩短了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他们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领悟道理,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们也加入了这一活动圈子,使他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并意识到了有了高素质的家长的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能够形成育人合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注:此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1998年第10期“班级活动剪影”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