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云集的大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层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格拉肖的提议,被大会通过。
然而,这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消息,当时的媒体却没有报道。事隔若干年后,人们才逐渐了解到有关情况。
毛泽东何以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里得到那么高的荣誉呢?这还要从他“当小学生”讲起。
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他的住处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问题。面对李四光、钱三强等著名的科学家,毛泽东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请你们来上一课。”接着,他就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仔细听李四光、钱三强的讲解。当钱三强讲到核原理时,毛泽东问:“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吗?”钱三强回答:“是这样。”毛泽东又问:“质子、中子又是什么东西组成的 呢?”这一问把钱三强难住了,因为当时世界上认为质子、中子是 最小的基本粒子了,对此番同科学家从未怀疑过。钱三强停了一会儿说:“根据现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微笑着说:“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信不信?”听到这句话,当时在场的科学家们都沉默了,有的人露出怀疑的神情。毛泽东却自信地说:“你们不信,反正我信。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
半年后,美国第一次发现了反质子;一年后,又发现了反中子,毛泽东的预言似乎得到了证实。有科学家说,毛泽东比我们这些搞专业的物理学家还行!
毛泽东本人并未满足,他在继续关注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1964年,国外物理学家发现了基本粒子“夸克”。就在这一年,毛泽东又看到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1961年写的文章《新基本粒子观对话》,坂田的文章说:“发现电子和放射性元素,而当时的自然科学家们……深信原子是名副其实的物质可分性的极限,因此,在新的事实被发现时就惊慌失措了。”坂田的话,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他立刻请来发表这篇翻译文章的于光远和科学家周培源。在谈话中,毛泽东引证《庄子》一书《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再次说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哲学论断。
由于毛泽东的重视,中央宣传部门加强了这方面的宣传,粒子物理学工作者也跃跃欲试,探索粒子结构的问题。1965年到1966年间,由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等40多人组成了专攻物质结构的科学精英小组进行攻关。1966年他们提出了基本粒子的“层子模型”理论,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瞩目。此后,就基本粒子的问题,在国际二又有一些新的发现,毛泽东关于世界无限可分性、基本粒子元暖可分的理论思维,被世界科学界所公认。
【链接】
毛泽东,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现代最具艺术创造个性的诗人,书法家。
【导读】
在世界科学界,经常用科学家或者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一些科学概念,但几乎没有以政治家的名字来命名的。惟一的特例便是1977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爆出的这一个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粒子”的珍闻。
毛泽东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作为一名领导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的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但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是以一个哲学家的睿智准确预见了科学的发展方向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