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一枚硬币的两面
  时间:2008年1月4日 浏览数: 打印

  1999年11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73岁的李政道作了《物理学的挑战》的演讲。他首先展示的一张投影片上写着中国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然后,他慢慢解释道:“世界上除真空以外,什么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科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一切物质的基本原理,即‘物理’。中文名词‘物理’,乃物之理也,最初包罗所有的科学,不限于西方名词phvsics所指的范围。”他指出,杜甫的“这一非凡的诗句,道出了一个科学家工作的真正精神。不可能找出比‘细’和‘推’更恰当的字眼来刻画对物理的探索。”“‘细’是细微的观察和实验,‘推’是数学的逻辑演绎和推理。”——虽然最后一句话引来了场上的一些笑声,但大家都同意他最后的结论:“由此可见,在辉煌的中国文明历史中,艺术和科学一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当年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李政道作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演讲。他首先讲述了一段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上翻跟斗的故事——神猴孙悟空奋力翻了一连串的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

  李政道接着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因此,“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这里,李政道是在讲科学,讲真理,但是,谁说李政道又不是在讲文学,讲艺术?

  李政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的确没有停步,他年复一年地在理论物理研究和推动实验物理方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新的成就:目前。李政道正在研究量子色动力学真空和夸克禁闭的关系:这项研究同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建造的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李政道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上也没有停步。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以后,李政道一有机会就回到中国访问:1974年5月30日凌晨,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接见了李政道。毛泽东见到他,第一句话就问:“告诉我,为什么对称性这么重要?”毛泽东认为对称在本质上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动态地改变的。李政道从茶几上拿起一支铅笔,让它在来回倾斜的笔记本上运动,说明尽管这里一刻也没有静止,但整个动态过程具有对称性,对称的概念绝不意味着静止,它适用于从宇宙的产生一直到亚核物理所有的自然现象。毛泽东对这个解释点头称是。李政道及时进言,婉转地建议对在科学上有天才的少年可以从小培养,因为国内的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也是从小培养的。结果他的建议受到采纳,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少年班。

  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李政道来访,我亲耳聆听了他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高见。他以科学巨擘爱因斯坦为例,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同时还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弹钢琴和拉小提琴的技巧都很高,不要过分宣传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第一流的科学家是懂生活、懂艺术的。我曾陪同李政道、秦惠夫妇参观过中国美术馆,发现他对写意国画有很三三:的鉴赏力。

  从八十年代开始,他就广泛接触中国第一流的国画大师,请他们创作“科学国画”。

  1988年5月,李可染听李政道给他讲了中国古籍记载的公元1054年天王星附近超新星爆发,放射出同步辐射强光的科学道理之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一幅水墨画:一个宋代的牧牛儿童,正凝神望着天空上出现的神奇星光,题为“晓阳辐射新学光”,因为对超新星爆发遗迹的研究促进了近代射电天文学的发展。

  李可染为李政道画的第二幅科学国画的主题是“超弦理论”:观实四维时空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只是十维空间中一根弦的表现。李政道提示道:“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画一幅二维的圆。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便可产生二维圆象的运动。”李可染经过潜心思考,一反传统笔法,挥洒出一幅题为“超弦生万象”的抽象水墨画,画面上充满动感的点和随意地一气呵成的曲线,似乎游于无穷,寓于无境。

  手攻道请李可染再画一幅表现重离子碰撞的奇景,李可染这位“师牛堂主”,得心应手地画了两头刚健的牯牛顶角对撞,题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极具力度。这位一生都是画平和风景题材的国画大师,自谓为李政道描述的重离子碰撞的科学壮观所震撼,画出激烈的抗衡势态,落笔时,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剧烈地跳动。

  表现静态与动态相辅相成的另一杰作是李政道请吴作人所画的国画“无尽无极”——它现在已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徵标。李政道评论道:“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如下意境:宇宙的全部动力产生于似乎是静态的阴阳两极对峙——似静欲动的太极结构孕育着巨大的势能,这个势能可以转换为整个宇宙的所有动能。”

  而对于吴冠中的抽象画“复杂与简单”,李政道手书题画诗道:

  点、线、面,

  黑、白、灰,

  红、黄、绿。

  最简单的因素,

  营造极复杂的绘画。

  它们结合在一起,

  光也不能留时间。

  流光——流光,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1994年,李政道同黄胄一起组织了“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出席了这个别开生面的会。

  1995年,为庆祝《科技日报》发行10周年,第二次“艺术与科学”研讨会以“镜像对称与微小不对称”为主题,吴冠中和常沙娜的两幅画体现了“似对称而不对称”的美妙,李政道评论道:“艺术和科学都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

  作为科学家的李政道,同时还是艺术家。难怪在聘李政道为名誉教授的中国十几所高等院校中,有一所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6年,李政道在接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的演讲中,这样说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的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它的探索则是类创造性的最崇高表现。”

  【链接】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自1900年6月设立以来,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来,有6位华裔科学家先后荣膺了这一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奖项,而第一位走上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诺贝尔奖领台的中国人,则是当时只有31岁持中国护照的留荚博士李政道。本文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胆000年4月11日,有改动。

  【导读】

  如果艺术是温柔的和风,能让人深邃而灵动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那么科学就如同绵绵的春雨,在缓缓的浸润下,能让人心里靶棵美好的愿望树结下金灿灿的累累硕果!倘若和风与细雨携手并行,人类的智慧就会化作世界上最美的彩虹,绽放出最耀眼的充芒。 因为第一位走上诺贝尔领奖台的中国人——李政道教授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当它们完美结合时,真理的光芒就会照耀在我们身上。

  寄语有志于攀登科学顶峰的青年朋友:艺术是科学的朋友;请拉起小提琴,拿起画笔吧,它将会为您的胜利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