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
1、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要学习。
2、知道刻苦学习的具体含义,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刻苦的表现。
3、知道追求卓越的具体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有所追求。
【问题生成】
展示一幅寓意深刻的图片《赢家》,(背景音乐《真心英雄》)让同学思考:
从这幅图片中你有什么启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立于不拜之地,成为赢家,那么要怎样才能成为赢家呢?我们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
而目前最应该做的当然是学习,通过刻苦学习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出示题目:刻苦学习,追求卓越
【互动探究】
师:同学们自己谈一下个人对“卓越”二字的理解!
师:我认为,卓越并不意味着做得比其他人都好,而是实现自我的超越;也不只是成绩的优秀,而是人格、能力、学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生的目标也就是追求自身的卓越发展,即实现自我的超越和自身的价值的体现;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最好,但我们一定会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我们应该始终激励自己要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以实现自身的卓越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刻苦学习。
师:刻苦学习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刻苦学习有何实际意义? 交流讨论)
PPT:是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必然要求,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最有效方法;刻苦学习的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刻苦学习是对父母的辛劳和自己的青春的有效回报。。。。。。
PPT:播放视频,我国古代刻苦学习的典型例子,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
PPT:高考状元董伟的图片。
师:高考成绩:语文106分、数学142分、外语137分、理综270分。董伟出生在巴中市巴州区巴州镇西华山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当别人问他,考得这么好除了勤奋外,你还是不是神童?”看着这么多同学和家长围着自己,略带疲倦的董伟显得出奇地平静。“取得全省第一在我意料之外,但我真的很平凡,或许世界上真的有神童,但我不是神童,今天的成绩是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师:对同学们而言,刻苦学习应该做到哪些呢?(讨论)
PPT:珍惜时间
快速高效
规范行为
艰苦朴素
心无旁鹜
师:反过来,不刻苦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呢?(讨论)
PPT:时间观念淡薄
学习环节不实
懒惰思想作怪
心理杂念干扰
【拓展延伸】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请自己写出你将怎样刻苦学习,(班交流)
PPT:规范(端正态度 遵规守纪 扎实环节)
惜时(课堂 自习 课间 零散时间)
勤奋(脑勤 手勤 口勤)
拼搏(紧 累 苦)
【反思提升】
PPT: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追求卓越!(有感染力的朗读)
PPT:《飞得更高》)
附:
【典 故一】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典 故二】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典 故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