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
由于现在的学生都出生在改革后代后,多数未吃过苦,经历少,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基本上没有任何经验可言。而学生在校时间长,每天都在和老师打交道,而老师工作压力大,与学生相处起来,不同于社会上朋友关系,很多时候感到迷惑,不听话的学生又很多,因此老师与学生容易发生冲突。在此次班会课上通过师生间的讨论,找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构建和谐家园创造条件。
【问题生成】
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都不断有老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事情出现,有的学生和家长把老师告上了法庭,有的学生和家长还找社会上的人来找学校的麻烦,打骂教师,甚至有时还出现了人命案。凡此种种,其实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本班会课前进行了如何调查:
向老师调查:(1)你和学生发生过冲突吗?
(2)你和学生都因什么事情引起冲突的?
(3)冲突的形式都有哪些?
(4)都通过了哪些方式或途径来解决冲突的?
向学生调查:(1)你和老师曾经发生过冲突吗?
(2)为什么会和老师发生冲突呢?
(3)你认为在和老师发生冲突时是老师不对还是自己不对?
(4)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和老师发生冲突?
【创设情景】
播放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的视频,引出话题。
视频一:香港师生冲突片段,网址http://v.ku6.com/show/IFed0jLUAPF9aaNT.html
视频二:杨帆门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冲突事件,网址http://v.zol.com.cn/video15737.html
【互动探究】
一、师生冲突的例子
师:同学们,你遇到、看到过或听说过师生间发生冲突的事例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列举师生冲突的事例。
学生甲:在初一时我曾经和语文老师发生过一次冲突,在上语文课时,我不专心听讲,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要我站起来,我不承认不专心,拒绝站起来,老师很生气,说了我几句,话里还含有骂我的成分,我当时很不服气,就和老师争了几句。
学生乙:我初中所在班副班主任伍某到班里巡查,发现男生黎某在打瞌睡,遂于早读课下课时将其叫往办公室。在办公室门口因为黎某摇摆身体磨蹭不前,伍某就拉了其衣领,双方就此发生肢体冲突。伍某额头被击肿起一个包,黎某也受轻伤,进入办公室黎某又遭到踢打。后来学生家长把老师告上了法庭。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都有哪些?
老师分析冲突原因:
1、较重的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远超过了八小时。而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又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不得不在一天的忙碌工作后又进行进修。尤其,现在教师职业也实行聘任制度,并且还开始在社会上推行教师资格考核,即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只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和培训之后也可以来当教师,教师们不得不正视优胜劣汰的职业竞争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趋重视,现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与缺陷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对教育的诸多不足津津乐道,并且一致将职责的矛头对向教师,教师成了僵化的应试教育体制的象征。教师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沉重的职业压力导致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
2、老师阅读量少、面窄
1999年,中国教育报社曾组织过一次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的阅读面比学生窄。
2001年,中国教育报又组织实施了“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调查”。调查显示:在回答“是否经常阅读”时,91.2%的教师肯定了自己,但7成教师每天业余阅读时间只有半小时到1小时,不常阅读的原因,80%的人选择“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明确——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阅读种类结构中教参读物高居榜首。这一方面表明教师们确实都非常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过分依赖教参教学是否也说明部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存在欠缺。
3、错误的师生观
中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都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即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之间成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时至今日,虽然师生平等,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已人尽皆知,但还是有很大部分教师不能摆脱错误的师生观的影响,他们在对待学生时常常表现出专制、霸道、控制和命令的特点。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当然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知道虽然在学识、经验和阅历上学生可能不如教师,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学生讨论师生冲突原因:
1、现在一些学生受网络上平等思想的影响,无视权威,对自我、对民主非常重视。他们经常接触数位科技,在某些方面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已超过他们的教师,他们看到了教师的不足,这更加强了他们的反权威意识。若教师们还是动不动就拿出老师的架子,向学生施加权威,反而更加剧他们的反权威意识,并且也引起他们对教师的反感。因此,教师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叛逆……
2、出现问题后逃避拒绝沟通
由于逆反心理,不管老师的对与错,一部分学生不从自身找原因,拒绝和老师沟通,总是认为老师错了,老师在找他们毛病,老师故意叼难他们,在和他们过不去,喜欢和老师顶撞,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还进行辱骂,甚至还找社会上的混混修理老师,让老师当众出丑,打伤老师。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老师分析建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是解放思想,树立新型教师观。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二是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化解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如身心发展的阶段,区域环境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面对的压力等等。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应深入了解,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就不会因笼统教育而导致有些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又要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和耐心。尤其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应保持良好心态,善于运用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矛盾,并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增进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个别学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是巧用策略,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根据这种心态,合理运用表扬与批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关注,他们就会打开无形的心理防线,情愿与教师交往。要经常有意识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表扬,尤其是对差生。同时,批评要讲策略。首先要敢于批评,要有的放矢进行批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指出,让其他学生觉得你能够惩恶扬善,从而产生敬佩之情。其次,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批评后,要跟踪观察受批评学生的情绪和后效,对精神压力过大或不服气的,应深入做好思想工作,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问题。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如一起打球,一起下棋,一起劳动,一起办黑板报等等,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又能营造融洽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如能适时地使用幽默话语,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便会愿意与老师接近,听其言,乐其业。有些学生初与教师交往,羞于开口,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采取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把想对教师说的话,自己心理的困惑等写在纸上,定期或不定期地交给教师。教师及时和学生进行书面对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在每学期将具有典型性的对话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师,把教师当作朋友。师生之间处于亲近、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中,既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又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分析建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
1、与老师多交流沟通
出现问题后,不回避,和老师主动沟通,坦诚自己存在的问题,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学生,有礼貌,对老师尊重。
2、理解与支持
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老师的难处,作为老师的不容易,老师教育我们是为我们好,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出生了社会,还要人批评你都是不可能的,老师对学生是无私的,我们还很年轻,需要约束,尤其是来自老师的教育,我们应该心存一颗感激之心。
【拓展延伸】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道远,不同的教育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方法。希望在工作中我们能做得更有效,使师生关系更和谐,教学活动更有效,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使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做适应新时代的学者型教师。
【反思提升】
师生关系本质是基于教育交往关系形成的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是双向的、是互动的,是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中的主体。在交往中,教师把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技能训练的内容、人生的经验传导给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收,根据已有的技能结构有意识地训练,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有重点地运用。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在民主的课堂中,在二元主体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中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这样的课堂使师生在沟通、理解、对话、交流中实现了平等互动基础上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