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探索课程改革的基本视点
钟启泉
要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视点。
第一,实现课程观念与课程体制的同步变革。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也不只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的一种简单更替,它更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秉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旨在建构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夕己的中国儿童。
第二,摆脱分科主义的束缚,推进“课程统整”。
借助“课程统整”,使得学生学会“统整知识”,这是课程改革的重大诉求。就课程内容的统整来说,新的课程改革采取了三个策略逐步推进。亦即:(1)设置崭新的综合性学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等。(2)开辟崭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3)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核心的课题就足,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主题导入在问题语境中让学生获得对意义世界的整体性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
整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三,把新课程的实施转化夯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即引导学生学会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我们要共同寻求课堂教学的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第四,确立“课程资源”的概念,为优质教育的创造提供前提条件。
课程改革要求确立新的课程资源观。首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技能。最后,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共同创造自己的课程的过程,看作是师生不断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五,为教师发展自己的课程、叙述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提供广阔的空间。
这次课程改革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利,尤其是在学校层面上,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的教师需要冲破分科主义、形式主义、等级主义、单位主义的束缚,从“学科本位”的情结、弄虚作假的“公开教学”、竞争性的“排行榜”中解放出来。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实践,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师能够从“技术熟练者”转型为“反思性实践者”,我们的教师团队正在创造而且将继续不断地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而又新的课程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