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一方净土,用爱写好师德
  时间:2007年1月10日 浏览数: 打印

  大家看到台上的我,满脸沧桑皱纹,可是你们知道吗?我才二十几岁。而我做老师才2年,甚至做班主任才一周,我就经历了一次师德的大考验。

  那是初2008届军训的一天,我班突然有一位同学晕倒、抽搐……我当时又急又怕,慌忙把学生送到医务室,急忙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却蛮不讲理兴师问罪地说:“什么,我孩子好好的,到了学校就被弄成这样?”。血液朝我脸上涌来,我恨不得一把摔了电话:什么呀,哪有这么倒霉的事,我做班主任才一周,就遇到这样麻烦的学生,甚至还有这样蛮横的家长。当班主任就这么委屈吗?我的第一次想法是:随他去,管他是死是活,关我什么事。冷静下来,看到那位同学苍白的脸,虚弱的神情,仿佛有什么在鞭打我的灵魂,我二话没说,背起学生就往医院跑,上下折腾了大半夜,直到他的家长到来……这样的晕倒反复出现,每一次都那么扣人心弦,那么心急如焚。直到有一天,家长送来锦旗,在学生大会上念感谢词,握住我的手流下了感激的眼泪。这时我突然回想起要放弃的那一刻,到底是什么在鞭策我的灵魂,使我不顾劳累、不顾委屈、不顾担惊受怕?在我看来,两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则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阶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开放;师德是渡船,载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是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也许大家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挑灯苦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向学生传授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不高,眼神不够渴望;当我们认真投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却发现这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曾经,我的心一点点冷却下去,甚至有说不出的恼火、伤心。但几乎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又表现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欣慰和感动,又一次次地温暖我的心田。一次,上晚自习,我刚坐到讲台上,一位男生缓缓走上来,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我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事向我道歉。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下午上课你给我们介绍你的名字时,我当时大喊了一声‘哦,是邱比特’,下课同学们都说我把老师说得脸的就红了,红得像苹果。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一种欣慰?一种感动?说不清楚。我微笑着说:“老师早忘这事了,你挺幽默的不是好事吗?老师应该表扬你才是。”霎时间,我分明看到他眼中的惊诧和欣喜,他离开时,那眼神像是把我当作他一个亲切的朋友,这之后的课上我感觉他听得更专注了。也许大家都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与这些少男少女相处,你会渐渐感觉到他们独特的被赋予新时代的特征和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几分执拗、鲁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关爱,在意你的关怀。如若身为教师的你忽略了这一点,纵然你有高深的学识,耀眼的才华,你在他心中也被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化解这一叉的奥妙,便是“师德”中的一个字爱。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导致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少了几多严谨。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的爱不会付之东流,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

  当我在课堂上倾心投入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时候,当我和孩子们在办公室敞开思想促膝谈心的时候,当我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我和许多老师一样,体会到了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快乐。拥有这些,我不再艳羡万贯钱财,因为我已经拥有很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爱写好“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