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校园音乐
高 琦  时间:2003年6月3日 浏览数: 打印

  小时候,我很喜欢校园名谣。那种清淡的旋律、素朴的歌词就像山崖上绽放着的白色花朵,在空气中散逸着缕缕清香。我常常遐想着歌中美丽的“冬天童话”,那些“漂亮女生”和“白色的先生”,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一篇篇“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歌声中的校园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美。

  然而真正的校园生活却令我失望。面对现实中的校园,面对飘然而去的漂亮女生和花白头发的老师,我感到的只有平淡;也写过那么多的作文,关于理想、关于幻想,却怎么也找不到令我“微笑着重温”的冲动。

  其实校园里并不流行名谣,而流行大众化的动感音乐。在校园里生活久了,我对校园名谣的热爱也渐渐淡了。慢慢觉得,老狼还不够帅,叶蓓离漂亮还差点,曾令我万分崇拜的高晓松也由“可爱的小胖”变成了“胖”。于是,那些走在动感音乐前沿的偶像歌手走进了我的生活。

  音乐能点缀生活,而有些音乐所能点缀的也仅仅是生活。有时候,我静下心来却发现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我突然感到自己活在一个错误的选择里。我错误地选择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多少内涵的音乐,一种充满了浮躁的音乐。他们只能让繁乱的生活更繁乱,让无聊的生活更无聊,却不能透过这喧嚣的的尘寰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真正能洗礼人的是意蕴深远、或豪放或温婉的交响乐。然而喜欢它的人太少了,懂得它的人就更少了。有一段时间,我每晚伴着贝多芬、期特劳斯的著名乐章入睡。那时,我真的认为这才是适合我的音乐。可是后来,我还是腻了。我发现,震撼我心灵的仅仅是《命运》雄壮的气势,而使我心旷神怡的也只是《春之圆舞曲》的华美旋律。我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些深藏在音乐中的感情。喜欢上一种高雅却又不知怎样高雅的音乐与喜欢上一种形式有什么区别?交响乐不适合我。

  我常常苦恼于不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校园音乐,一种不需要太高雅、太高深却也不落俗套的音乐。上了高二,这种苦恼被繁重的学习压抑在心底,有时几乎把它忘了。

  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在绿叶间缓缓地流溢,我慢慢地走着,仔细地享受这冬季难得的好天气。突然,一段旋律伴着柔和的风儿从二楼蓝色的窗口飘了过来:“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节奏很慢,音调很低,带着浓浓的俄罗斯风味。我不由地停住了,心也伴着那歌声沉重起来。我静静聆听着白桦林里凄美的爱情。歌词里没有“我爱你”,可那漫天的白雪、坚韧的白桦和在阴霾的天空下起的鸽群却真正令人感到爱情的执着。这种执着让人感动得想哭。

  这首来自朴树的《白桦林》让我再次选择了校园名谣。那种素朴的歌词、淡淡的旋律和真真切切的情感让我对校园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再次感到挺立在记忆中的冬之树是多么可爱,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师厚厚的镜片中透出的不仅仅是渊博、严肃,还有宽容和慈爱。我不由地感叹,那一篇载着我童稚手笔的作文如今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还好,我并不遗憾,因为校园名谣让我懂得了珍惜现在。《青春》帮我洗去内心的浮躁和自卑,让我真正体会到年青的活动;《旅途》告诉我,即使只为了一个气球,也要执着地追寻,不让等着你的人失望;在《同桌的你》里面对飞快流逝的学生生活的感叹中,我开始用心感受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那些花儿》里各奔天涯的别离又令这弹指一挥便过去了的高中生活,显得更加珍贵。

  伴着这种音乐,我发现了校园之美,并开始热爱这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相信多年之后,我会为找到这种音乐而庆幸,更会为拥有一段美好的校园时光而自豪。

  (指导老师司新华)